中国风能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中国风能

中国风能

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中国风能网2022-10-14中国风能仪征吉风能
防风能解毒,仪征吉风能,受风能吃扇贝,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技术方案,防风能解毒,仪征吉风能,受风能吃扇贝,当前位置:首页专利查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正文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

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技术方案,

  防风能解毒,仪征吉风能,受风能吃扇贝,

  当前位置:首页专利查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正文

  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以及风机。热交换装置一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连通。系统可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民用建筑,可大幅提高空气除湿能力,且具有大幅降低空调能源消耗的优势,提高了能源的分级利用率,能避免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后发生凝露现象,提高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的舒适度,降低除湿所需冷源的品质,提高利用自然冷源的概率。

  在我国,由于地域宽广,用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四个气候区内的民用建筑的空调,对新风的需求、除湿能力、冷源品质等因素存在多种差异,而现有的空调技术均不能够通过调节局部参数来符合涵盖不同气候区域建筑的空气除湿需求。并且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能耗也比较大,能源不能够进行分级利用。目前,空气除湿问题一直限制着空调技术的发展,虽然暖通界在温湿分控(即“温度”、“湿度”分开处理)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应的产品研发和技术解决方案依然严重不足,限制了温湿分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不能够避免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后发生凝露现象,使得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的舒适度降低。基于以上描述,亟需一种新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新风处理系统不能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民用建筑,空气除湿能力差,空调能源消耗高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该系统可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民用建筑,可以大幅提高空气除湿能力,并且具有大幅降低空调能源消耗的优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该系统能够避免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后发生凝露现象,提高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的舒适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该系统可降低除湿所需冷源的品质,提高利用自然冷源的概率,并且提高了能源的分级利用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以及风机。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新风进风通道和新风出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和排风出风通道。所述热交换装置一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连通。所述盘管子系统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中,包括至少一个盘管,并且盘管上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所述回风装置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与排风进风通道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与排风进风通道连通。所述风机包括为新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一和为排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二,所述风机一设置在新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二设置在排风通道中。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还包括热交换装置二,热交换装置二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新风出风通道包括新风出风通道前段和新风出风通道后段,其中新风出风通道前段与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排风进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前段和排风进风通道后段,其中排风进风通道后段与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进口连通。所述热交换装置二的新风进口与新风出风通道前段连通,热交换装置二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后段连通,热交换装置二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前段连通,热交换装置二的排风出口与排风进风通道后段连通。所述回风装置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前段与排风进风通道后段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前段与排风进风通道后段连通。所述热交换装置二为显热类型的热交换装置。所述盘管子系统包括顺序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中的盘管一和盘管二,所述盘管一、盘管二上均分别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所述盘管一与盘管二采用同一套冷源循环系统或分别采用不同的冷源循环系统。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还包含两个旁通管路,其中一个旁通管路与热交换装置一并列布置,另一个旁通管路与热交换装置二并列布置。所述风机一放置于新风通道内的新风输入端或者新风输出端。所述风机二放置于排风通道内的排风输入端或者排风输出端。所述热交换装置一为全热或显热类型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回风装置为开关阀门、定风量阀或者风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通过合理匹配回风量,可以在不大幅度提高(或变动)冷源品质的前提条件下,大幅度的提高(或调节)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技术的除湿能力,从而轻易地适用不同气候区域内的各种类型建筑的除湿需求,同时,具有大幅提高空气除湿能力,以及大幅降低空调能源消耗等多重优势。不仅承担了新风的显热和湿负荷,也承担了建筑室内空气侧的全部湿负荷以及一小部分显热负荷,大幅度的提高了空气的除湿能力,为建筑室内空气侧采取干式降温处理提供了便利,从而也直接推动空调系统能耗的大幅降低、提高能源的分级利用,并让采取自然冷源的方式成为可能。由于本方案中新风再热方式采取的是排风预热新风方式,本方式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所以能够避免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后发生凝露现象、以及保证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的舒适度。由于本方案采取两种温度品质的冷源,能够发挥不同温度品质的冷源的内在特性,分级利用,降低除湿所需冷源的品质,提高利用自然冷源的概率,能够大幅提高能效,同时也为采取天然的冷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减少采取人工制冷方式。由于设置有与热交换装置并列布置的旁通管路,在特殊季节内(如,春、秋季)实现两股气流不流经热交换的旁通路径,避免排风气流中的热量和湿度被引入到新风气流内,从而实现在特殊季节下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的优选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热交换装置一;2-回风装置;3-盘管一;4-盘管二;5-热交换装置二;6-风机一;7-风机二;8-新风进风通道;9-新风出风通道,9.1-新风出风通道前段,9.2-新风出风通道后段;10-排风进风通道,10.1-排风进风通道前段,10.2-排风进风通道后段;11-排风出风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1、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2以及风机。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新风进风通道8和新风出风通道9。所述排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10和排风出风通道11。所述热交换装置一1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8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9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11连通。所述盘管子系统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中,包括至少一个盘管,并且盘管上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通过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与冷源接通并形成冷源循环管道。所述回风装置2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具体的,所述回风装置2的一端介于回风输入端与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之间,回风装置2的另一端介于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与盘管子系统的输入端之间。所述风机包括为新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一6和为排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二7,所述风机一6设置在新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二7设置在排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一6放置于新风通道内

  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1)、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2)以及风机;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新风进风通道(8)和新风出风通道(9);所述排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10)和排风出风通道(11);所述热交换装置一(1)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8)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9)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11)连通;所述盘管子系统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中,包括至少一个盘管,?并且盘管上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所述回风装置(2)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所述风机包括为新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一(6)和为排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二(7),所述风机一设置在新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二设置在排风通道中。

  1.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1)、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2)以及风机;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新风进风通道(8)和新风出风通道(9);所述排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10)和排风出风通道(11);所述热交换装置一(1)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8)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9)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11)连通;所述盘管子系统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中,包括至少一个盘管,并且盘管上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所述回风装置(2)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所述风机包括为新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一(6)和为排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二(7),所述风机一设置在新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二设置在排风通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还包括热交换装置二(5),热交换装置二(5)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新风出风通道(9)包括新风出风通道前段(9.1)和新风出风通道后段(9.2),其中新风出风通道前段(9.1)与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排风进风通道(10)包括排风进风通道前段(10.1)和排风进风通道后段(10.2),其中排风进风通道后段(10.2)与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连通;所述热交换装置二(5)的新风进口与新风...

当前位置:首页专利查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专利正文

  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以及风机。热交换装置一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连通。系统可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民用建筑,可大幅提高空气除湿能力,且具有大幅降低空调能源消耗的优势,提高了能源的分级利用率,能避免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后发生凝露现象,提高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的舒适度,降低除湿所需冷源的品质,提高利用自然冷源的概率。

  在我国,由于地域宽广,用于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四个气候区内的民用建筑的空调,对新风的需求、除湿能力、冷源品质等因素存在多种差异,而现有的空调技术均不能够通过调节局部参数来符合涵盖不同气候区域建筑的空气除湿需求。并且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能耗也比较大,能源不能够进行分级利用。目前,空气除湿问题一直限制着空调技术的发展,虽然暖通界在温湿分控(即“温度”、“湿度”分开处理)理论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应的产品研发和技术解决方案依然严重不足,限制了温湿分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现有技术中的空调系统不能够避免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后发生凝露现象,使得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的舒适度降低。基于以上描述,亟需一种新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新风处理系统不能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民用建筑,空气除湿能力差,空调能源消耗高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该系统可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民用建筑,可以大幅提高空气除湿能力,并且具有大幅降低空调能源消耗的优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该系统能够避免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后发生凝露现象,提高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的舒适度。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该系统可降低除湿所需冷源的品质,提高利用自然冷源的概率,并且提高了能源的分级利用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以及风机。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新风进风通道和新风出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和排风出风通道。所述热交换装置一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连通,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连通。所述盘管子系统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中,包括至少一个盘管,并且盘管上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所述回风装置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与排风进风通道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与排风进风通道连通。所述风机包括为新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一和为排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二,所述风机一设置在新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二设置在排风通道中。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还包括热交换装置二,热交换装置二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新风出风通道包括新风出风通道前段和新风出风通道后段,其中新风出风通道前段与热交换装置一的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排风进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前段和排风进风通道后段,其中排风进风通道后段与热交换装置一的排风进口连通。所述热交换装置二的新风进口与新风出风通道前段连通,热交换装置二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后段连通,热交换装置二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前段连通,热交换装置二的排风出口与排风进风通道后段连通。所述回风装置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前段与排风进风通道后段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前段与排风进风通道后段连通。所述热交换装置二为显热类型的热交换装置。所述盘管子系统包括顺序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中的盘管一和盘管二,所述盘管一、盘管二上均分别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所述盘管一与盘管二采用同一套冷源循环系统或分别采用不同的冷源循环系统。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还包含两个旁通管路,其中一个旁通管路与热交换装置一并列布置,另一个旁通管路与热交换装置二并列布置。所述风机一放置于新风通道内的新风输入端或者新风输出端。所述风机二放置于排风通道内的排风输入端或者排风输出端。所述热交换装置一为全热或显热类型的热交换装置。所述回风装置为开关阀门、定风量阀或者风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通过合理匹配回风量,可以在不大幅度提高(或变动)冷源品质的前提条件下,大幅度的提高(或调节)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技术的除湿能力,从而轻易地适用不同气候区域内的各种类型建筑的除湿需求,同时,具有大幅提高空气除湿能力,以及大幅降低空调能源消耗等多重优势。不仅承担了新风的显热和湿负荷,也承担了建筑室内空气侧的全部湿负荷以及一小部分显热负荷,大幅度的提高了空气的除湿能力,为建筑室内空气侧采取干式降温处理提供了便利,从而也直接推动空调系统能耗的大幅降低、提高能源的分级利用,并让采取自然冷源的方式成为可能。由于本方案中新风再热方式采取的是排风预热新风方式,本方式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所以能够避免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后发生凝露现象、以及保证新风送入建筑室内空气侧的舒适度。由于本方案采取两种温度品质的冷源,能够发挥不同温度品质的冷源的内在特性,分级利用,降低除湿所需冷源的品质,提高利用自然冷源的概率,能够大幅提高能效,同时也为采取天然的冷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减少采取人工制冷方式。由于设置有与热交换装置并列布置的旁通管路,在特殊季节内(如,春、秋季)实现两股气流不流经热交换的旁通路径,避免排风气流中的热量和湿度被引入到新风气流内,从而实现在特殊季节下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二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二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的优选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热交换装置一;2-回风装置;3-盘管一;4-盘管二;5-热交换装置二;6-风机一;7-风机二;8-新风进风通道;9-新风出风通道,9.1-新风出风通道前段,9.2-新风出风通道后段;10-排风进风通道,10.1-排风进风通道前段,10.2-排风进风通道后段;11-排风出风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1、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2以及风机。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新风进风通道8和新风出风通道9。所述排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10和排风出风通道11。所述热交换装置一1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8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9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11连通。所述盘管子系统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中,包括至少一个盘管,并且盘管上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通过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与冷源接通并形成冷源循环管道。所述回风装置2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具体的,所述回风装置2的一端介于回风输入端与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之间,回风装置2的另一端介于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与盘管子系统的输入端之间。所述风机包括为新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一6和为排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二7,所述风机一6设置在新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二7设置在排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一6放置于新风通道内

  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1)、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2)以及风机;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新风进风通道(8)和新风出风通道(9);所述排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10)和排风出风通道(11);所述热交换装置一(1)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8)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9)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11)连通;所述盘管子系统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中,包括至少一个盘管,?并且盘管上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所述回风装置(2)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所述风机包括为新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一(6)和为排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二(7),所述风机一设置在新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二设置在排风通道中。

  1.一种带回风再热的空气除湿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通道、排风通道、热交换装置一(1)、盘管子系统、用于调节气流流量的回风装置(2)以及风机;所述新风通道包括新风进风通道(8)和新风出风通道(9);所述排风通道包括排风进风通道(10)和排风出风通道(11);所述热交换装置一(1)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通道(8)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与新风出风通道(9)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出口与排风出风通道(11)连通;所述盘管子系统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中,包括至少一个盘管,并且盘管上设置有冷源输入端和冷源输出端;所述回风装置(2)设置在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之间、将新风出风通道(9)与排风进风通道(10)连通;所述风机包括为新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一(6)和为排风提供动力的风机二(7),所述风机一设置在新风通道中,所述风机二设置在排风通道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空气除湿新风处理系统还包括热交换装置二(5),热交换装置二(5)上设有新风进口、新风出口、排风进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新风出风通道(9)包括新风出风通道前段(9.1)和新风出风通道后段(9.2),其中新风出风通道前段(9.1)与热交换装置一(1)的新风出口连通;所述排风进风通道(10)包括排风进风通道前段(10.1)和排风进风通道后段(10.2),其中排风进风通道后段(10.2)与热交换装置一(1)的排风进口连通;所述热交换装置二(5)的新风进口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