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能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风能技术

风能技术

储能技术大爆发中外巨头亲自下场中美欧角逐十万亿市场

中国风能网2022-11-16风能技术广州高空风能技术
风能利用技术的创意,广州高空风能技术,佛山南海高空风能技术有限,储能技术大爆发中外巨头亲自下场中美欧角逐十万亿市场,风能利用技术的创意,广州高空风能技术,佛山南海高空风能技术有限10月中旬,由中国科学院参与的100MW级大型电化学储能,将在大连并网调试,

储能技术大爆发中外巨头亲自下场中美欧角逐十万亿市场

储能技术大爆发中外巨头亲自下场中美欧角逐十万亿市场,

  风能利用技术的创意,广州高空风能技术,佛山南海高空风能技术有限10月中旬,由中国科学院参与的100MW级大型电化学储能,将在大连并网调试,这是国家首个百兆瓦级的电化学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同时也是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

  但是这还没完,中国首个级储能电站已经在新疆开工了,而在它们之前,广东首批储能示范项目、湖南儒林储能电站项目、张家口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项目等等百兆瓦级的储能项目已经并网。

  如果算上全国,中国共有超过65个百兆瓦级的储能电站正在规划或者运行了,这还不是最夸张,按照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到2030年时,我国新增的储能项目的投资可以超过1万亿元。

  但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仅仅2022年的前10个月,我国储能项目总投资额已超过6000亿元,超过了中国此前所有的投资总额。而在国外,欧美日韩,乃至沙特都在布局储能市场,布局的时间和规模并不亚于我们。

  也就是说,中国乃至是全世界正在经历储能建设的最大浪潮,有业内人士说:近十年是动力电池的天下,未来十年则是储能的博弈。

  华为、特斯拉、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国际巨头都已经加入了这个赛道,一个比动力电池竞争还要激烈的逐鹿之战正在展开,如果谁能脱颖而出,很可能再诞生出一个新的宁德时代。

  那么问题来了:储能为何突然爆发,各个国家在争夺什么?,中国企业能占领一席之地吗?

  储能技术爆火其实和中国有关系,原来的储能最出名的应该就是电池技术,它在19世纪就已经被发明了,后来发展到各种各样的储能设备,小到热水器,大到光伏电站和储能水电站等等。

  储能逐渐成为一种基础设施,中国在2014年,首次将储能列为9个重点创新领域之一,但是储能技术线年,因为这一年中国提出碳中和和碳达峰的两个碳目标,掀起了世界能源的革命,然后储能就跟着变化了。

  在传统能源里,储能是重要性是比较低的,因为当时的电网是处于平衡状态,一般来说电网有三个部分:一个是发电端,一个是配电端,还有一个是用户点。

  电是以光的速度在这三个部分间传输,由于光速太快了,很难控制,而且也不好储存,所以电网的发电用电功率是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和稳定。

  但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尤其是变动极大的电网,如果哪个部分失衡了,为了电网保持稳定,就需要进行调整,专业名称叫做调频。

  大家可以理解为:用户用电需要突然增大,那么电网系统就会要求发电厂加大发电并网,如果用户用电突然减少,那么电网系统就会阻止发电机组并网,这样电网就会重新保持平衡。

  新能源中,除了核能外,风电、水电和光伏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间歇性和波动性太大,没风了、干旱、阴天雨天都会影响到电站的电力供应,所以这些电在并网时,就会对电网产生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没办法调频的。

  因为调频是以秒为时间单位的,而新能源的波动却非常大,以风电为例,不同的时间段和天气,可能会让风力发电的波动非常大,最大浮动可达到装机容量的80%。

  电网一旦大量接入这种不稳定能源,很可能会让整个电网系统出现崩溃的风险,这些在美国和欧洲都发生过,以至于风电和光伏一度被电力人士称为“垃圾电”。

  以德国为例:2015年时,欧洲发生了难得一见的日全食的景观,整个过程持续150分钟,然而这次的日全食却差点让德国爆发了能源危机,因为德国有20%以上的电力来自于光伏机组,而且在最高峰时,这个比例甚至能占到50%左右。

  所以在日全食爆发前,就有机构预测德国电网将遭遇非常巨大的能源波动,后来在整个欧洲的帮助下,德国才避免了大规模停电潮,逃过了一劫。

  但是英国就没这么幸运了,2019年,英国电网遭到雷击,导致变电站线路中断,全球最大的Hornsea霍恩海上风力发电站,也受到影响发生脱网,电网平衡被打破,导致英国遭遇大面积停电潮。

  这场停电潮整整影响到了百万人的用电需求,伦敦火车站紧急停运,飞机航班被迫停飞,连交通信号都被中断了,更不用说其他用电场所。

  中国其实也差不多,大家都知道我国一直在鼓励发展光伏和风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电网业内,这两种电力其实也是被鄙视的。

  在2010年左右,由于光伏风电并网,会对电网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很多地方的电网干脆拒绝新能源入网请求,有些风电光伏就算入网也会遭遇随时被断开的风险,最终导致弃光弃风的情况出现。

  为此国家电网在2010年喊出“大风电融入大电网”的口号,鼓励地方的电网多用新能源,然而效果并不好,

  2011年时,中国仍有100亿千瓦时的风电机组被限制发电,有超过三峡大坝一个月的发电量被白白浪费了。到了2019年,中国弃光、弃水、弃风等三弃电量超过了千亿千瓦时,相当于三峡大坝一年的发电量。

  但是随着各国达成发展新能源的共识,光伏和风电发电站的数量暴涨数倍,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也跟着增长,电网就再次面临新能源电力的冲击,如果这个处理不好,轻则“三弃”现象死灰复燃,重则我们的双碳目标也跟着夭折。

  按照国际能源署的指导,新能源电力大概可以分成四个等级,当它低于15%时,只会对电网造成少量冲击,也不需要储能电源,当它处于15%-25%时,就需要引入储能设备。

  当它高于25%的时候,电网就会受到巨大的冲击,此时所有的电厂都必须配置储能才能应对波动性的电力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储能的爆火就成为顺其自然的事情了,它可以在新能源电力波峰的时候,将电力储存起来,然后等新能源电力波谷的时候,再释放电力,这样不管新能源电力如何波动,电网都可以保持平衡。

  所以世界电网发达的国家,都很早就开始布局储能,特别是有布局新能源的国家更是将储能列为重大项目。

  其中欧洲是最早提倡新能源转型的地区,所以他们的布局和储能的市场都很大,不仅用户储能增长快,而且各个欧盟成员国的政策也非常激进,除了免税外,还能免除部分的成本费用,甚至取消容量限制等等。

  而美国因为早期工业化需求,所以他们也很早就布局储能电站了,在20年前,美国联邦和各州政府几乎每年都会推出一个政策,持续鼓励企业建设储能项目。

  除此之外,2019年,美国能源部还出资百亿美元,建立了一个“长时储能攻关”计划,鼓励储能企业攻关10小时储能系统,希望在10年内,将时长10小时储存的成本降低90%以上。

  技术积累再加上政策大力支持,美国2020年和2021年的新增储能项目,占到全球的32%以上,位居世界第一。

  亚洲方面,日韩的野心也很大,但由于国土面积限制,他们在新能源规模上比其他国家要小得多,在电池领域本来技术还比较强,但是这两年也被中国超过。

  而且这两个国家运气也不太好,日本押注氢能,错过了锂离子储能的发展,韩国储能项目则连续出现事故,耽误了他们的发展速度。

  根据资料显示,从2017年开始,韩国国内储能项目发生过34起火灾,而且涉及三星,LG等龙头企业,使得他们的储能布局一直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不过他们在化学储能技术上还是很先进的,如果能解决自身问题,那么将会对其他国家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至于中国,虽然我们起步晚,但是我们的政策一点也不少,从2020年双碳目标后,我们就强制要求新能源发电站应该和储能电站协同发展。

  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然后2022年,又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将储能项目列为重大发展目标。

  紧接着各地区就像是听到了号角一样,几乎同时加快脚步布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政策和项目的落地,仅2021一年,各省发布的储能规划项目就已经超过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

  可以说不管是中国还是国际市场,储能竞争格局比当初的动力电池还要大,动力电池也就亚洲几个国家在发展,而储能则是全球范围的逐鹿之战,它的全球市场规模可达到数万亿美元,将超过十万亿人民币。

  那么问题来了,竞争如此激烈,我们起步又落后,那还能有竞争力吗?答案是潜力十足,这还要从储能的种类和它们的优缺点说起了。

  储能主要是利用物理和化学的原理转化能源,所以它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抽水蓄能、空气压缩、氢储能、锂离子储能、熔融盐储能等等。

  但是目前比较火的就是三种赛道,分别是:传统的机械储能、新型的化学储能以及还在探索中的特殊储能等。其中机械储能发展得最早,而且技术最为成熟,有抽水蓄能电站、空气压缩电站、飞轮储能电站等,其中抽水蓄能技术是最普遍的。

  全球第一个抽水蓄电站在1882年就诞生了,它就是瑞士苏黎世奈特拉电站,所以抽水蓄能技术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了。

  不过它的原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将多余的电力用来抽水,把水抽到高处的水库上,等需要用电的时候,再把水泄下来发电,发电的效率可以达到80%左右,水库越大,它能储存的能量也就越大。

  而且水库的建设难度并不高,只需要抽水设备和发动机等设备就行了,欧美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就曾大量建设水利发电站、核电站等,然后搭配抽水储能电站,配合水电站的丰枯季来调节,有了抽水蓄能站,即使是枯水期,水电站也能保持稳定发电。

  由于抽水蓄能电站性价比非常很高,所以它就被推广到核电甚至火力发电系统里,作为一种重要调节手段,于是抽水蓄能就逐渐成为一种单独的产业,发展进入快速期。

  尤其是美国,他们在1960年就成为抽水蓄能装机容量最高的国家,一直到90年代,美国去工业化后,日本才反超美国。

  至于中国,在2017年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了28,490MW,超越日本,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家。

  但是老实说:这个第一没啥可骄傲的,因为我们压根就没发力,虽然中国一直在积极建设储能电站,但更多的还是将它作为发电站的补充,是用来削峰填谷而存在的,而不是像欧美日那样独立发展。

  中国第一个独立、完整的抽水蓄能政策是在2021年才发布,当时国家能源局颁发了《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要求“能核尽核、能开尽开”的原则,积极鼓励抽水蓄能的发展,在未来要建设200多个储能项目。

  目的就是为了辅助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于是中国这个基建狂魔稍微一发力,就拿下诸多纪录。

  2021年,世界规模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河北丰宁电站正式投产,它创下了四项“世界第一”,分别是装机容量世界第一、储能能力世界第一、地下厂房规模世界第一、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

  所以我才说:中国的潜力很大,以前不怎么重视就能拿下第一,现在认真规划,传统的抽水蓄能电站就立刻迎来大爆发,根据估算,它的市场规模可以达到2万亿元。

  不过抽水蓄能技术这个赛道还不是最火的,因为水库等基础设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一般都掌握在各国的电网手里,所以在国际上的竞争并不激烈。

  反而是新型的电化学储能才是科技巨头的青睐,比亚迪、华为、特斯拉、宁德时代都在布局电化学储能。

  抽水蓄能虽然性价比高,但需要兴建水库,对于地理位置要求非常严格,需要具备高低落差的地形,而这种环境一般处于高山地区,比较适合水电,但是却不适合光伏和风电。

  光伏发电站也是如此,它们大多位于北方的荒漠,这里阳光充足,但是缺乏高低落差的山地和水资源,所以并不适合修建抽水蓄能设施,而风能一般位于海边、山口,同样不具备大规模兴建水库的条件。

  而电化学储能的原理其实就和电池一样,是可以充放电的,当电力充足时,就可以存到锂离子储能电站,需要的时候再放电,而且大小可以自己组装,想要大一点就可以多放几块电池,想要小一点,就少放几块。

  因为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灵活性比较高,可以放在用户端,比如换电站,充电站等,也可以放在发电端,控制新能源波动,可以用哪里需要哪里搬来形容,也因此被业内人士将戏称为“超级充电宝”。

  有人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很失望,不就是电池吗,用得着吹它吗?事实上就是因为它是电池才被大家如此追捧,为啥这么说?

  电化学储能的种类有很多,但都和我们现在电池发展密切相关,比如铅蓄电池储能,锂离子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以及钒离子电池储能等。

  锂离子电池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是我们纯电动车的主要电池类型,也是技术最成熟的,所以它在电化学储能里也是占比最多的,可以达到电化学储能的88%左右,其中宁德时代占据了储能电池的龙头位置,成长的非常快。

  而铅蓄电池的性能比较差,所以它的占比也只占到4.5%,至于钠离子电池和钒离子电池就值得特地说明,它俩被很多人认为将来是最有可能取代锂离子电池的技术。

  钠离子的储量非常丰富是锂离子的400倍以上,所以它的成本也低得多,而且在化学性能上也比较稳定,不会出现锂离子燃烧和爆炸的情况。

  所以在锂离子资源受限,电池不断涨价的背景下,钠离子电池就成为很多企业的下一代技术,连宁德时代自己都很早布局钠离子电池技术,甚至已经开始试量产。

  在资源上,中国是世界上钒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有42%的储量,而且大部分都很容易开采的钒钛磁铁矿。

  在安全性上,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用的含有钒离子的稀硫酸水溶液,不会发生燃烧和爆炸,而且液体电解质,可以储存在电池外部的储存罐中,并不占用电池内部的资源,只要增加外部的钒电解液,电池的容量也可以跟着增加。

  所以资源多,安全性和容量也更多的钒液流电池,就成为替代锂离子电池储能的绝佳选择。

  为啥这么说?首先电池其实都是储能的技术,但是根据应用不同,可以分为3C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三种。

  这三种类型对于电池的性能要求是不同的,比如3C电池和动力电池,就是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车等消费端,而储能电池则是用在基站、电站等商业端。

  消费者对于电池的性能要求是很高的,比如能量密度要高才能耐用,充放电速度要快,才能节省时间,但是商业端对储能电池的要求就没这么严格,性价比和安全性才是首选。

  所以在电池技术不够成熟时,科技企业就可以先在储能上应用,等技术、性能差不多了,再推向消费端,减少企业研发的风险。

  举个例子,以前研发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时候,没有储能,就必须一步到位把价格打下来同时,还要把性能和安全性都给它搞上去,这是很困难的,但是现在不用了,我只要先把价格和安全性搞好,就能参与储能项目,可以一边挣钱一边迭代技术。

  所以科技巨头们布局的不仅仅是储能,它们争夺的还有下一代的电池技术,用行业内的话说,就是群雄逐鹿,再“造”宁王。

  这句话也确实如此,我们来看看钠离子电池储能的融资就知道了,在2年时间里,总有37家企业的钠离子项目获得资金的支持。

  所以储能的背后不仅仅是国家对新能源的布局,更是科技技术的博弈,当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科技企业们能和宁德时代一样,拿下这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