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能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风能技术

风能技术

荒唐的“权力的游戏”-1923年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始末

中国风能网2023-01-16风能技术江苏风能潜力
风能发电蓄电,江苏风能潜力,风能是属于,荒唐的“权力的游戏”-1923年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始末,风能发电蓄电,江苏风能潜力,风能是属于两年前,他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愤青。后来由于社会时势的发展和一群贵人的扶助,希特勒的人生运势如

荒唐的“权力的游戏”-1923年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始末

荒唐的“权力的游戏”-1923年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始末,

风能发电蓄电,江苏风能潜力,风能是属于  两年前,他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愤青。后来由于社会时势的发展和一群贵人的扶助,希特勒的人生运势如坐火箭一般扶摇直上,令他迷离晕眩,以至于逐渐狂妄。

  风能发电蓄电,江苏风能潜力,风能是属于1923年,他认为自己在这一年就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峰。可惜在这一年,他结结实实地被一群老家伙给“坑”了一回。

  可惜他没有背景,出身低微,不属于艺术界的任何团体。更重要的是,希特勒错估了自己的主要天赋。

  他以为自己的天赋技能树是“绘画”那一条,因此在这方面拼命地加点。结果,维也纳美院毫不留情地给他下了一个“资质平平”的判决书。从此,希特勒在维也纳街头过上了一段比快递小哥辛苦潦倒一百倍的日子(1903-1913年,19岁至23岁)。

  五年后,时来运转。希特勒收到了一笔遗产,总算不用过得太寒酸了。由于在奥地利留下了太多伤心事,所以希特勒打算换个环境,于是去了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

  一到慕尼黑,希特勒就着迷了,觉得这里的各方面都比较随自己的性子,特别是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文化对他的吸引力最强。于是,希特勒在这里长住,并逐渐把自己归类为德国人。

  不久就到了1914年,一战爆发。希特勒受到当时德国民粹主义思想的蛊惑,坚信“不愿意在德国当兵的奥地利人,不是一个好画家”,于是积极地报名参军,成了一个德国士兵。

  打仗那四年里,希特勒默默无闻。他是一个传令兵,不用趴在堑壕里随时准备冲锋,只是负责在阵地之间来回传递命令信息。跟他共事过的战友对他印象也不深,主要是觉得希特勒比较孤僻,除了画画、看书,就是跟一只野狗玩耍,实在是比较无聊。

  其实希特勒也很郁闷。刚参军时,他觉得光荣无比,到了战场上才发现打仗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内心比较矛盾和纠结。后来,他也曾被毒气炸弹伤过一次,很且伤得不轻,进了战地医院。

  一战那会儿,战地医院跟前线战场一样残酷。很多断胳膊断腿的伤员得不到救治(人太多,药太少),都在那里等死。希特勒中了毒,当时差点瞎了眼。虽然后来命大保住了视力,但精神却受到极大打击。

  战后,希特勒觉得社会不好混(德国民间社会确实很惨)。于是留在部队继续挣口饭吃。正是那个时候,他遇到了第一个伯乐——情报与宣传部门指挥官卡尔?麦尔上尉。

  战后的德国,思想混乱,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逐渐抬头,当局对此非常警惕。于是成立了情报与宣传部门,充当思想警察的角色。

  卡尔?麦尔就是该部门的主要干部之一。他从部队里招揽了一批能说会道的官兵,打算培养成情报部门的思想教员,将来从事“反无产阶级革命”的宣传活动。而那时的希特勒就被招揽了进来。

  和平时期的希特勒跟战争时期相比,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他经常跟身边战友谈论社会政治问题,而且特别“嘴欠”,总喜欢跟别人辩论,并且总是唾沫横飞地把别人辩得哑口无言。

  一战前,希特勒没钱,他落魄街头,没机会跟别人辩论,也没人愿意搭理他;一战期间,大家都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整天枪林弹雨里生活,谁也没精力跟希特勒那个整天不吭声的家伙搞什么政治辩论;一战后,大家在军营里闲下来了,有机会抱怨战败的国家和凋敝的社会了,因此,争论就多了,希特勒就有机会参与了,天赋异禀也就被激发了。

  由于辩论(骂架)天赋逐渐展露,希特勒在那些没文化的大兵之中逐渐积累了声望,并被推选为“士兵委员会”候补代表,然后又被麦尔上尉选入情报部门接受培训。

  麦尔上尉让希特勒这批新人参加了一次短期理论培训,邀请了很多大学讲师和教授给他们开设政治理论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讲座,大量灌输“无产阶级革命很危险,犹太资本很邪恶”的反动理论。希特勒觉得非常对胃口,学得非常认真。

  课下时间里,希特勒特别执着于跟同学们辩论政治观点,而且不把别人辩论服了,自己浑身就不得劲。

  这一点,被一个叫卡尔·亚历山大·冯·米勒的历史教授发现了,他是典型的保守主义分子(仇视犹太资本和无产阶级革命)。米勒教授发觉希特勒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很明显,而且特别善于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别人。然后,他把希特勒的优异表现反馈给了麦尔上尉,麦尔上尉对希特勒也更加重视。

  培训后,麦尔上尉让希特勒参加了一些理论宣讲团,去各地军营宣扬右倾民族主义理念。在宣讲过程中,希特勒结合自己当年流落街头接触到的街边政治理念以及一战期间的战场经历进行演讲,效果很轰动。

  不久之后,麦尔上尉又交给希特勒一项新的任务,让他去暗中监视一个新成立的右倾主义小党派“德国工人党”(即后来的纳粹党)。

  1919年9月,希特勒根据任务指示,来到慕尼黑的一家普通啤酒馆,装扮成一个普通路人,在酒馆喝酒发呆。

  一开始,这帮人只不过讨论了一下社会政治问题,没有什么新奇观点,都在当局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希特勒也觉得很没意思。

  但机会结束的时候,该党的某个人物可能喝大了,说了一句“建议巴伐利亚州从德国分离出去”的醉话。听众们都没当回事(巴伐利亚州对当时的德国中央不满,有分离倾向)。

  希特勒作为祖籍奥地利的外乡人,当时却是个纯粹的“精德民族主义分子”,他听到有人要分裂德意志,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被愤怒驱使的希特勒,顿时忘记了自己要保持低调的任务要求,当场站了起来,跟那个工人党开启了辩论模式。

  由于希特勒论辩过于亢奋、说理过于娴熟,导致对手被辩得哑口无言,灰头土脸,差一点就吐血了。

  现场吃瓜群众也被希特勒的激情演说深深打动,叫好声和鼓掌声此起彼伏。连工人党这边有很多人都情不自禁地为希特勒叫好。

  其中,德国工人党创始人德雷克斯勒就在现场。他听完希特勒的演讲,立刻上前抓住希特勒,满眼放光地夸赞:年轻人,你很勇!也很有才!我看好你哦!

  当晚,希特勒回到军营,阅读了这本小册子,竟发现其中的很多观点与自己的思想观点高度一致。不禁连拍大腿,点赞叫好。

  更奇异的是,不久之后,德雷克斯勒给希特写了信,告诉他:小伙子,我们已经吸纳你成为德国工人党的一员了,你没意见吧?

  于是,希特勒终于在众多伯乐的帮助下,迈上了一条既充满荣耀、又布满危险的人生之路。

  希特勒发现,只要自己走上演讲台,面对听众(越多越好),就觉得自己仿佛打了兴奋剂、吃了,清醒而亢奋,不但热血沸腾,而且思路清晰,简直文采如泉涌,妙计如倒海。更奇异的是,他非常善于从听众的表情细节中把握住他们的内心变化和情绪波动,仿佛带了透视镜一般,极大地有利于他掌控演说的全局,拿捏听众的心理。

  你看看,此等天赋,放在现在,搞个传销或者成功学演讲,不比那些只会“听懂掌声”的所谓大师们强得多?

  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希特勒依靠其口才天赋和极端的民族主义观念,吸引了大批社会中下层老百姓,和一部分巴伐利亚上层人士,他们基本上都是对德国战败耿耿于怀,对德国当局软弱感到不满的人。

  工人党自此实力大增,32岁的希特勒也成为了该党的摇钱树和招牌,并进入了党内领导班子。

  再后来,希特勒发现工人党越来越离不开自己(没了他,就没了粉丝团体,没了出资大佬),于是开始变得豪横。

  终于,因为一次关于党派合并的争议,导致希特勒跟其他党内领导当面拍桌子.希特勒有强烈的“政治洁癖”,决不允许其他乌七八糟的小党派加入工人党。但党内其他领导却想通过此举扩大党派势力。

  双方对骂一场之后,希特勒威胁自己要辞职,并且要带走自己的粉丝和榜一大哥。这一搞,其他领导坐不住了。毕竟,他们不一定喜欢现在的希特勒,但却绝对不敢得罪他身后的粉丝团和榜一大哥团,那可是工人党的命根子啊。

  几经博弈,最终,希特勒凭借自身的舆论宣传天赋和魅力吸金光环,最终力压其他党首,成为德国工人党的第一话事人。

  除了演说现场的优秀表现和氛围营造的成功之外,希特勒也设计出了后来成为纳粹标志的“万字”符号及黑红相间的党旗。

  再然后,他又从自己年轻的崇拜者当中(大都是不到30岁的失业青年或者社会小混混)物色了一大批西装暴徒。他们名以上是“会场保安”,其实就是希特勒对付反对者和政治对手的打手团队。

  这帮人后来更名为“纳粹冲锋队”。而这帮人的头头,就是一战时期的德军王牌飞行员,那个同样对社会现状不满,投机心和功利心强烈的恶棍——赫尔曼·戈林上尉。

  戈林对希特勒忠心耿耿,对逐渐冲锋队兴致盎然。很快,冲锋队就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武装力量。

  随后,希特勒依靠个人魅力,又招揽或吸引了一群新党员兼骨干分子,比如鲁道夫·赫斯(第三帝国二号人物)、马克斯·阿曼(后来主管第三帝国新闻出版行业)、马克斯·埃尔温·冯·里希特(智囊谋士)、恩斯特·汉夫施丹格尔(心腹兼资金提供者)、乌尔里希·格拉夫和克里斯蒂安·韦伯(贴身保镖)等等。初步建立了以希特勒为核心的班底,具备了在政治上“搞事情”的能力。

  希特勒把所有精力都用在玩政治方面,并因此一直保持单身,为此收获了一大批女性粉丝。

  当然,希特勒的主要粉丝,除了纳粹党和冲锋队的成员以外,绝大部分都是中下层老百姓、小老板,以及部分中高层具有反犹太倾向的人士。以至于在慕尼黑,甚至巴伐利亚,希特勒及其麾下的德国工人党都俱备超高人气。

  不过,尽管希特勒人气很高,魅力超群,但他的组织管理能力很一般。要不是身边那些心腹为他操碎了心,以他自己的能力,早就把纳粹党搞乱了。

  毕竟,他太年轻了,政治上所经受的历练太少了,城府太浅了。如果不是魅力值贼高,希特勒绝不可能这么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

  过分地顺风顺水,轻易地掌控大权,导致希特勒在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倾向更加严重,独断专行的做派也一发不可收拾。

  成为元首一年之后(1923年1月),法国军队占领了原属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政府对此态度消极,不敢招惹法国人。此举导致民间哗然。很多德国人咽不下之口气,一些老派军官更是气得骂娘。

  同在1月,希特勒的纳粹党召开第一次全国党代会。希特勒借机在会上抨击政府和德国,进一步煽动民意。惹得巴伐利亚地方政府对他和纳粹党越来越有戒心。

  加上去年,远在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进军罗马”行动,一下子从一个党派领袖变成了国家领袖。希特勒每每想到这事,心里就直痒痒。

  他认为德国现在的样子跟意大利一样,民不聊生,政治混乱,急需像他这样“墨索里尼式”的人物出来力挽狂澜,匡扶社稷。

  统领着巴伐利亚州警察部队的汉斯·冯·塞瑟尔将军、指挥德国国防军第七师(被称为巴伐利亚师)的奥托·冯·洛索将军、巴伐利亚州政府长官(首席专员)古斯塔夫·里特尔·冯·卡尔,这三个人是当时巴伐利亚的三巨头,分管政法、军事和行政。尽管他们对德国中央政府没什么好感,但对于暴发户一样的希特勒和纳粹党,三巨头更忌惮。

  从实际上来说,卡尔、洛索和塞瑟尔这三巨头,个人才干并非那个时代的一流水平,但三人属于典型的政客,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玩弄权力的游戏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

  德国正值动乱时期,三巨头很想趁机搞个独立,甚至想借助巴伐利亚的当地军队,直接搞个“靖难”,把自己从地方诸侯直接变成国家元首。但是,三人同样担心失败带来的后果。一旦玩砸了,很容易掉脑袋。所以不妨再观望一下形势,免得一冲动连现在当诸侯的老本都丢了。

  短短3年不到的时间里,从一个一文不值的小兵蛋子一跃成为人气爆棚的“党派元首”。这种坐火箭的人生经历,极大刺激了希特勒本来就不太正经的神经,让他极度自负、傲慢至极。

  希特勒很想进军柏林,搞一场民族主义的政变,建立一个民族主义的政府。但他也知道,光靠手里这支流氓混混组成的冲锋队是实现不了的。但如果巴伐利亚的地方军警势力支持自己,那就不一样了。他要是能带着正规军往柏林冲,成功率绝对在八成以上。

  希特勒就是这么想的,他幻想着自己被士兵和民众簇拥着,路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箪食壶浆,而柏林政府那帮“怂包”知道他要来,吓得纷纷跑出来现降,然后请求他希特勒组建新政府,建设新德国。再然后,希特勒成为扶大厦之将倾、救百姓于水火的英雄,带领德国重回俾斯麦的时代。

  他不仅用梦想“麻醉”自己,还给自己的爪牙们洗脑。到最后,大家伙好像都觉得马上就能去柏林当大官去了。

  同时,希特勒难能可贵地争取了一个强力的盟友——一战时德军的老派将领,鲁登道夫将军。老鲁年纪不小,早就退休,但身体还硬,脾气还在。他也是保守主义者,虽然没有强烈的反犹倾向,但对现政府是很不满意的。

  确切地说,双方一开始倒也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大家都想尽量用“文”的方式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意思走。而且,那时候,希特勒手下的冲锋队跟洛索手下的国防军关系不赖。双方人马经常在一起搞搞联合训练、一块切磋瞄靶技术、交流打架经验啥的。

  后来,希特勒还曾直接找军警头子塞瑟尔摊派,告诉他“自己想搞事都快想疯了,别等了,赶快行动!”塞瑟尔听了只是表示理解,然后说自己还得跟上级沟通请示一下。

  后来,塞瑟尔跟另外两个巨头汇报了希特勒的精神状态。三人一致认为:这家伙不是个能共事的主。

  1923年11月,三巨头觉得全国形势逐渐恶化,民心对中央不利。因此不再抱有幻想,决定先扯起大旗,搞他一票。不过,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决定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进一步做好准备。

  这事后来被希特勒知道了,一下子就火了,而且是自作多情的那种。他觉得三巨头对于这么大的事竟然都不通知自己一声,根本没把他这个四巨头放在眼里。

  于是,希特勒号召纳粹党和冲锋队,准备在三巨头搞一票之前,先搞他们三个人一票。

  当然,希特勒和他的幕僚也清楚,如果这一票干成功了,逮住三巨头,让他们登上纳粹的贼船,当然万事大吉。但如果不成功,他们估计也都得掉脑袋。

  但事情难就难在如何兵分三路,并成功地把三巨头全部逮住。为此,希特勒这帮人接连好几天熬夜制定计划,心里又紧张又兴奋。

  不久传来消息,说三巨头之一的卡尔,要在著名的慕尼黑啤酒馆搞一次政治宣讲,到场的除了三巨头的另外两个人,还有整个慕尼黑以及巴伐利亚的大多数政要、官绅和富豪。卡尔打算在啤酒馆进一步拉拢巴伐利亚境内的精英团体,为他们三巨头日后的行动争取支持。

  希特勒得知消息后,乐开了花。这简直就是天赐良机,可以把三巨头及其所有大人物一网打尽。

  于是,希特勒一帮人迅速更改计划,打算在卡尔演讲当天,在啤酒馆实施大规模“武装政治绑架”。

  11月8日晚,当三巨头和精英政要在慕尼黑啤酒馆开大会的时候,纳粹团队将分三路人马实施“暴动”。

  第一支由希特勒等纳粹主要头目带领,统率精英武装分子直接前往慕尼黑啤酒馆,包围并胁迫三巨头就范。然后,他们发信号给另外两支队伍,采取配合行动。

  第二支队伍由纳粹冲锋队的头目之一——罗姆指挥。他将带着300名武装分子,在市中心施蒂戈尔梅耶广场的另一个啤酒馆搞一场party,这只是名义上的,他们的目的是等希特勒从慕尼黑啤酒馆发出信号,然后向慕尼黑的市政机构和巴伐利亚州政府机构发起攻击,并控制市政府和州政府。

  第三支队伍来自慕尼黑的国防军陆军军官学校,学校里的格哈德?罗斯巴赫中尉是一个坚定的纳粹党人,而学校里的大部分学生(500人左右)则是希特勒的狂热粉丝。罗斯巴赫收到希特勒的指示之后,将会带领这帮狂热的民族主义军校生,支持纳粹党的行动。

  计划妥当后,11月8日白天,希特勒在慕尼黑市内到处奔波,忙碌而保密地安排各种准备工作。

  他自以为一切天衣无缝(计划核心内容只有纳粹党高层几个领导知道),密不透风。但实际上,三巨头之一的洛索,早就在几天前命令巴伐利亚的所有国防军部队进入备战状态,目的就是防止疯子希特勒在11月8日有所行动。

  8日天黑以后,慕尼黑市内气氛愈发不对劲。因为纳粹党的武装分子开始出现的街上,有的人甚至带着钢盔,这引起了警察的注意。

  首先是一坨又一坨的纳粹冲锋队员和准武装分子在各大广场晃悠,虽然没有明显地扛枪带炮,但很多人腰里别着匕首砍刀。

  其次是很多纳粹冲锋队低级别人员不知从哪了解了行动的内幕(可能不多),并兴奋地跟自己人狂吹:今晚咱们肯定会搞个大事情!

  慕尼黑警察不是傻子,看见这群人有组织地闲逛,就觉得不对劲。但警察们向总部报告之后,警局高层反馈的意见是:没事,别管他们,他们要开PARTY而已。

  之所以警局高层会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确实收到了罗姆等人准备在施蒂戈尔梅耶广场搞节日PARTY的消息,以为纳粹党都是在参加这个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纳粹党冲锋队这帮人以前也经常带着武器在街上乱晃,但之前除了偶尔打打群架之外,也没有出过什么大的乱子,所以警察局对此已经“麻痹”了。

  可是,当天晚上,“狼线点左右,三巨头之一的卡尔在慕尼黑啤酒馆开始搞演讲,整个啤酒馆里挤进了3000多人。其中除了百十号政要精英意外,大部分是普通市民,为的是来听一听州长官的政治宣言。

  8点半的时候,希特勒乘坐一辆红色奔驰轿车来到啤酒馆门口。随行而来的还有几百名带着枪的冲锋队队员。

  希特勒本来准备意气风发、大摇大摆地走进去,结果发现门关着,外面的老百姓告诉希特勒:别提了,里面人爆满,咋挤都挤不进去。

  于是,希特勒也就不打算搞什么意气风发、彬彬有礼了。直接命令冲锋队把门一脚踹开。然后,在屋里所有人惊奇的目光之中,一排身穿制服的武装人员闯了进来,手里的武器叮当作响。走在前面的正是头发闪闪发亮的希特勒(发胶的原因)。他身着礼服,挂着勋章,两眼放光,情绪亢奋,面目畸形(太兴奋了)。

  大家看到这场景,大概知道希特勒想要干什么了,并等着这个身材略小的暴徒头子发表威胁宣言。结果,希特勒的第一句话是跟身后的保镖(乌尔里希·格拉夫)说的: “给我精神点,别让我背后挨黑枪。”

  然后,希特勒挤进人群,从中开辟一条路,径直登上酒馆的讲台。快到达那里的时候,三巨头之一洛索的手下,有一个叫

  警官想要拦住希特勒,并且准备从衣服里面掏枪。结果希特勒眼疾手快,先一步用自己携带的手枪顶住了警官的脑袋,并高喊:“把你的手从口袋里抽出来!”后者立刻认了怂。

  台下的众人,看到站在台上的希特勒,又看到站在门口端着枪的冲锋队(酒馆外也被冲锋队包围,谁也逃不出去),终于抑制不住复杂的情绪,爆发出杂乱的喧嚣。

  希特勒见状,举起手枪,朝着天花板开了一枪,并大喊:“民族革命已经开始了!” 于此同时,赫尔曼·戈林率领一个排的士兵带着一挺重机枪占据了大门口,封锁了全部侧门。

  此时与希特勒同在台上的卡尔面色苍白,又气又怕,浑身发抖,不知所措地看着希特勒开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式演讲。

  期间,在台下前排就坐的另外两个巨头洛索将军和塞瑟尔上尉对此也非常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因为这两位警察和军队的头子根本没有料想到希特勒竟然胆子这么大,敢直接绑架他们。而这两位头子既没有携带武器,也没有安排足够的安保人员,此刻只能任由希特勒为所欲为。

  希特勒在台上唾沫横飞,激动地宣扬着自己“进军柏林,解放人民,振兴德国”的伟大计划。由于口才出众,台下的普通市民倒是受到了感染。但三巨头和大部分政要们对此厌恶至极,他们虽然也希望巴伐利亚能够出兵威胁柏林,但也很清楚这件事绝对不能让希特勒参合进来,因为他就是个没有政治经验的疯子。

  等希特勒简短的演说结束后,他又拿枪威胁三巨头,让他们跟自己一起去酒馆的侧厅“商议大计”。

  然后,三巨头被希特勒和冲锋队押送着前往侧厅,而冲锋队的大头目戈林接管了酒馆大厅。

  见到希特勒押走了三巨头,人群中爆发不满情绪,讥讽纳粹党是叛乱分子,一时间抱怨声四起。

  戈林听罢,当然不爽,于是拿起手枪朝天花板开了几枪,人群顿时安静了。对此,戈林满意地“安慰”大家:你们怕什么,该干啥干啥,继续喝酒呗。

  在市民啤酒馆的侧厅里,希特勒激动地浑身冒汗,乃至颤抖。因为他面对着巴伐利亚州的三个诸侯大员,他们能否支持自己,决定着此次行动的胜败,甚至自己的性命安危。

  三巨头看到希特勒衣服都湿透了,有些滑稽。但这家伙依然傲慢地威胁他们三个:“没有我的允许,谁也不能活着离开这里。”

  然后,希特勒态度放缓,向三个人描绘起了未来夺权后的美好前景。他发誓,只要他们仨能够协助自己进兵柏林,将来夺取政权以后,一定会给他们三个安排掌管国家的军权、财权和地方治理权。

  三个人的沉默让希特勒更加歇斯底里。他扯开嗓子说:你们不同意,咱四个今晚就同归于尽。

  说罢,希特勒还把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大有“你们不答应,我就死给你们看”的架势。

  无奈之下,希特勒转换场地,走出侧厅来到大厅,然后对着2000号被扣押的精英和群众开始又一场“爱国主义”演讲。

  希特勒反复强调自己今晚的举动全是为了德意志民族,为了国家复兴,为了给一战的失败报仇雪恨。

  由于希特勒口才特长过于优秀,很快就打动了在场的听众。刚才还抱怨希特勒的那些人,纷纷高呼口号,支持希特勒,仿佛这个家伙马上就能到柏林“登基”一样。

  此刻,侧厅的三巨头听到了外面群众的欢呼声,知道希特勒已经绑架了现场的民意。如果他们再不答应希特勒,惹那家伙生气,后果不堪设想。

  再然后,重磅人物鲁登道夫出现在了现场(被请过来的)。鲁登道夫是一战的英雄,民众崇拜的偶像(虽然已经老得不行),有极大的威望。

  因此,鲁登道夫来到侧厅,找到三巨头,劝他们听从希特勒的话。毕竟,事已至此,希特勒已经绑架了民意,贼船不上不行了。

  满眼含泪,面向老英雄鲁登道夫立正敬礼,发誓要跟随老英雄干一场伟大的事业。卡尔虽然犹豫,但最终还是“识时务”,答应了。然后,希特勒带着鲁登道夫和三巨头回到大厅的讲台。五个人同台站立,除了希特勒激动地发抖之外,其他四人神情严肃。

  接着,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向在场群众宣布:革命阵营已经建立,攻克柏林就在今朝。

  再然后,希特勒跟三巨头以及鲁登道夫相互拥抱、握手,互称“战友兄弟”,场下欢呼也达到高潮。,甚至开始齐唱国歌。

  不过,有一部分人被冲锋队拦了下来(大部分是本地犹太精英),然后被带走,从此了无音讯。

  紧接着,市区里的纳粹队伍接到了啤酒馆发来的信号,开始前往预定地点烧(曾经反纳粹的机构、报社,甚至某些人士的家里)。

  另外,还有一支人马前往国防军驻地,打算劝降那里的军队,取得武器装备。可是,纳粹的人遭到了军营内的强烈抵制。消息传到暴动指挥部——慕尼黑啤酒馆后,希特勒立刻坐不住了。他不听身边人的劝告,非要自己亲自前往军营解决问题,并让老英雄鲁登道夫负责看管仍被拘押的“三巨头”——卡尔、洛索和塞瑟尔。

  希特勒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在他回来之前看好三巨头。鲁登道夫答应了,然后希特勒匆匆离场。

  等希特勒一走,卡尔、洛索和塞瑟尔立刻缠住鲁登道夫要求恢复自由,并表示绝不“叛变革命”。鲁登道夫属于心眼好,但又没心眼的人。仔细琢磨一阵之后,就把三个人放走了。

  先是罗姆带人按计划攻占慕尼黑市政府机构和警察局,结果遭遇强烈抵抗,导致失败。然后是希特勒前往国防军军营,却发挥不出演说的效果,对方说什么也不答应跟希特勒一起搞什么革命。

  接着,灰头土脸的希特勒回到啤酒馆,却发现鲁登道夫放走了三巨头。气的希特勒对老英雄当场破口大骂。

  可鲁登道夫还觉得自己受了极大委屈,愤怒地说:那仨人都发誓不会叛变革命了,让他们走又能怎样。

  洛索当晚立刻命令麾下的巴伐利亚的国防军部队向慕尼黑进军,打算干掉希特勒和纳粹党。

  同时,柏林方面也得知了暴动的消息(当然是纳粹党暴动),开始调集部队戒备。

  可惜,官方媒体已经把啤酒馆发生的事情定义为暴动,就连国外媒体也是如此。而民间,并没有多少人真的站出来响应纳粹党的号召。

  11月9日上午,形势急转直下,三巨头丝毫没有搭理希特勒,并准备着对他进行反击。而纳粹党只占领了两处设施,一个是罗姆占领的国防军总部(没有逮到洛索就没什么用),另一个是罗斯巴赫中尉控制的国防军陆军学院。

  于是,几百名学员根据罗斯巴赫中尉的号召,穿过城区前往市民啤酒馆,在那里接受了希特勒和鲁登道夫的检阅,并聆听了希特勒的激情演讲。

  可惜,在这期间,对手已经展开布局,慕尼黑市的几处重要街道和据点纷纷被国防军和警察占据,切断了纳粹党各部的联系。

  于是,希特勒纠集身边的武装分子,组成长长的阅兵队伍,然后开始沿着市区主干道,浩浩荡荡地行军。

  这支队伍着装不一,却携带有武器,甚至还有架着机枪的卡车。戈林甚至把一些被纳粹扣押的人质拖进队伍,充当人肉盾牌。

  等一众纳粹早期领导人全部走在队伍前排,一副“要开枪就先打我”的不要命样子,加上队伍锣鼓齐鸣,高喊口号,确实非常震撼人心。希特勒等人的打算是,以此吸引群众,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跟随队伍一起行进,以此壮大声势,并吓退想要开枪阻拦的军警。

  事实证明,这一招确实有效。行军队伍一开始简直是势不可挡,老百姓有不少确实也跟着“起哄”,使得拦路的警察和军队不得不退却,不敢妄动。

  因此,周边的群众也更加同情和支持希特勒和纳粹党。希特勒为此兴奋自豪,觉得大势已成。

  当队伍行至市中心广场区不久,遭遇了一大批巴伐利亚州警察的拦截。后者已经不能再允许这支杂牌军为所欲为了。

  希特勒和鲁登道夫等人,已经被前面的顺利冲昏了头脑,以为这些警察肯定也会被他们冲散喝退,所以仍然大步向前迈进,并高呼口号,吵吵嚷嚷。

  纳粹的队伍有装着刺刀的枪,警察队伍有盾牌和警棍,双方毫不客气地相互招呼,很快乱作一团,打红了眼。

  结果,警察队伍当中有人气急败坏,开了一枪。其他警察听到枪声,自然也不客气,于是纷纷开枪射击。

  接着,4个警察当场倒下,纳粹党方面则倒下了13个人,另有1个无辜群众被击倒。

  胸口中弹,他就在希特勒身旁,中弹时还拽着希特勒的胳膊,导致希特勒被拽倒,胳膊还脱臼了。走狗戈林大腿严重受伤,命却保住了。

  保镖乌尔里希·格拉夫更猛,这位壮汉为希特勒挡了好几发子弹,幸好都没有打中要害,后来也活了下来。

  鲁登道夫毫发无损。枪战结束时,他直接走进警方阵地,被警方当场逮捕。被拷起来的同时,这位老英雄还骂骂咧咧,认为全世界都背叛了他。

  戈林跑到了广场附近的一幢房屋里,被一个好心的医生治疗。讽刺的是,这个医生是犹太人。

  逃出生天的希特勒面临重要抉择:要么回老家奥地利,要么冒险在附近地区找个地方躲藏。

  他不想回奥地利,他一旦回去,就无法在进入德国境内了。因此,他驶向斯塔菲尔湖畔的乌芬小镇。那里,他的盟友之一的

  接收了希特勒。他俩以前就见过面,互有好感(据说不掺杂爱情)。海琳将希特勒安置在阁楼上的一个卧室里藏起来。可惜,两天后,警察最终还是查到了这里。当时,无处可逃的希特勒打算用手枪自杀,多亏海琳眼疾手快,从希特勒手里夺过手枪。希特勒由于肩膀脱臼,活动不便,只好放弃抵抗。

  然后,这位不久前还风光无限的33岁党派头目,坐上了警车,被押往监狱,去经历人生的一段“低谷”。

  短暂而燥乱的“啤酒馆暴动”自此收场。它仅仅经历了不到48小时,却影响巨大,震惊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希特勒经此一遭,才知道自己的实力并没有这么强大,自己的手段也没有那么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