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能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风能利用

风能利用

风电场发电量提升思路探讨

中国风能网2023-01-03风能利用风能利用原理课程设计
风能资源利用描述,风能利用原理课程设计,海水淡化如何利用风能,风电场发电量提升思路探讨,风能资源利用描述,风能利用原理课程设计,海水淡化如何利用风能中国风电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已逐步度过青春期向成熟能源迈进。在如今的技术条件和政策条件已相对完善的情况

风电场发电量提升思路探讨

风电场发电量提升思路探讨,

风能资源利用描述,风能利用原理课程设计,海水淡化如何利用风能  中国风电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已逐步度过青春期向成熟能源迈进。在如今的技术条件和政策条件已相对完善的情况下“平价时代”如期而至,风电场的经营利润进一步压缩。在此政策背景下,提升发电量、保障风电场的经济效益成了各风场业主最为关心的话题,也是支撑整个风电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风能资源利用描述,风能利用原理课程设计,海水淡化如何利用风能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和机组的结构组成,风机的输出功率为P=0.5V3ρACph,式中V为风速,ρ为空气密度,A为风轮扫风面积,Cp为风能转化效率,h为机组相关部件的工作效率。可看出,想要提升机组发电量可从风资源、空气密度、风轮扫风面积、风能转化效率、机组大部件的效率几个方面考虑。

  改善单个机组的风资源状况。风电场改善单个机组的风资源状况主要有“移机”和“加高塔筒”两种方式。其中“移机”属于较大的改造动作,这往往是前期选址工作出现了失误导致。在了解了项目基本情况后,首先要确定该项目是否有移机的必要,即:移机是弥补损失还是扩大损失,因为一旦移机方案确定,将涉及风机和箱变拆装工程及土建工程、集电线路工程、采购基础环等一系列工作。而“加高塔筒”也需谨慎考虑,比较适合风切变较大的风场,但也要重新验证载荷和经济性。

  改善整场的风资源状况。通过整场风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扇区管理,减少机组间尾流的影响,牺牲个别机组的出力情况,可使整场发电性能最优。

  风场空气密度的利用优化,即对机组控制逻辑中的最优增益模态值Kopt调节优化。当前实际运行的机组基本上都用发电机转速或风轮转速,通过一定的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计算出最佳的转矩,然后给定转矩来实现机组最大风能的转换。

  转矩计算公式为,式中V为风速、λ为叶尖速比、Wg为发电机转速、R为风轮半径、G为齿轮箱传动比、P为功率、Cp为风能转化效率、ρ为空气密度、Qd为发电机转矩设定值。其中即为最优模态增益Kopt,而最佳输出功率P=Qd×Wg。由公式可看出Kopt与空气密度关系密切。但目前在多数机组的控制算法中所采用的空气密度为定值,而机组的空气密度是时时在变化的,这样就会导致转矩最优给定存在一定的偏差,影响发电效果。

  针对以上情况,可采集机组环境的气象数据,将所得到的实时空气密度引入控制算法中优化控制,达到最佳转矩给定的目的,可进一步提高机组出力。同,根据夏冬季不同的空气密度进行控制策略的季节性调整,也可达到机组的精细化控制,提升发电效率[1]。

  国内早期建设的风电场往往都处于风资源最优质的区域,由于当初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风场所选用的机组叶片在现在看来都偏小、捕风能力较差,导致这些区域优质风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了让这些小叶片机组能重新发挥更大价值,加长叶片、增大扫风面积来提升发电量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以直径100m的叶片为例,叶片延长2m扫风面积能增加近8%,在同样的风速条件下,机组从来流中获取的风能就有可能增加8%,因此提升效果还是很可观的,目前市场上的应用案例也较多,通常有叶尖延长和叶根延长两种方式。不管是哪种延长方式,在方案实施前都须经过严格载荷计算、强度分析等安全性评估,在提高机组发电量的同时还要确保技改后机组能够安全平稳运行,不增加机组安全风险也不能减少机组寿命。另外改造后的提升效果也需要精确估算,确保成本可控,经济性可行[2]。

  根据风机的发电特性,风能转化效率主要由叶片的气动性和最优Cp的跟踪策略来决定,所以风能转化效率的提升思路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开展。

  叶片清理/修补/贴膜:风电场通常建于山区或近海等区域,自然环境较差,风机叶片长期暴露在外,容易经受环境中雨滴、冰雹、盐雾、风沙等粒子的侵袭,这些都是导致叶片腐蚀的主导因素,而叶片一旦遭受腐蚀后,其基体材料将直接暴露在紫外线及湿气等恶劣环境中,更会加速叶片的老化,降低叶片的防雷指数,严重影响机组的发电效率和运行安全性。研究数据显示,叶片因腐蚀、老化等缺陷对发电量造成的损失可达5%以上,由此可见,修复叶片、尽可能恢复其原有的气动性(发电效率),对于风机发电量提升将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根据维护经验,通常风场在正常运行两年左右叶片就会有胶衣脱落、出现沙眼等情况,到第五年叶片外部材料基本就磨损到极限。因此,为保证风场长久健康运行,建议每年都要对叶片定期进行检查,尽量选择风小季节针对前后缘腐蚀、叶尖及叶片避雷系统进行检查、维护、修补后,可在叶尖处前缘贴上风电叶片保护膜,加强叶片重点损坏部位的防护[3]。

  加装涡流发生器:涡流发生器最早产生于航空领域,目前在风电领域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它通过带动高能流动区域的能量进入边界层内的低能区域,使流体能量重新分布、抑制了流动分离,为机组减少由于气流分离带来的性能损失,提升原有的气动性。加装涡流发生器后的提效通常能达到2%~3%,但并不是所有风机都可以做,需经过严格的理论计算。

  最优Cp跟踪优化(从传统查表模式优化成PI控制模式):目前大多数风场机组运行在中低风速区间的时段最多,因此优化好这一风速区间的控制策略,追求最佳的风能利用系数(Cp),将会对机组发电量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对于采用给定转矩控制的风电机组,在早期的控制策略中转矩给定是通过查表法来实现,通过发电机转速来查对应的转矩,从而实现最优Cp的跟踪(图1中ABEFGH)。该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局限性也明显:由于机组受最小并网转速和额定转速的约束,查表法在两个边界转速上,只能采用斜率较大的过渡斜线(AB→AC、EF→DF)来表征转速与转矩的对应关系,这种过渡斜线的方法缩短了最佳叶尖速区间,减少了机组的发电量;在图1中CD区间段,由于查表法点数有限,通常需要通过线性插值方式来计算给定转矩,实际上并不能很好跟踪这段曲线。为实现最大风能的捕获,风电机组的转速-转矩就得沿着图中ABEF轨迹运行,目前常用的办法是可采用比例积分(PI)控制器来实现[4]。

  叶片零位校准:根据Cp-λ曲线可知,风机在功率上升阶段应保持正对风(即桨角0度)的状态才能跟踪最优Cp。因此风机叶片零位设置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机组在功率上升阶段对于风能的利用效率。以某风电场为例,该风场机组叶片零位普遍存在偏差,导致发电效率低下。经现场测试,该系列机组叶片处于4度桨角时才相当于正常的零位,经过0位校准后机组功率恢复了正常的输出水平。

  根据风机的能量转化原理,风能经过叶轮吸收后需经过风机传动链上一系列部件转化,最后由发电机输出为电能,在这整个过程中传动链上各部件的运行效率(机械效率、电气效率、自耗电等)将对最终输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提升传动链部件的运行效率将是机组发电量的提升的一个有用方向。

  根据大多数风场的运维经验,可参考的思路有:优化相关部件设计缺陷。如散热器功率低,继电器电流阀值过小等;恢复、提高部分传感器及零部件精度。如转速传感器精度、温控阀改造等;根据风场特定环境,如春天容易飘柳絮堵塞散热口、冬天温度太低影响润滑等情况,可制定相对应的优化策略,保障相关部件的正常健康运行。

  一个风电场的发电能力,除与先天的风资源条件及所选机组的质量水平有关外,运维团队的管理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科学合理的运维管理能使机组充分利用风力资源,减少故障发生频率,保持机组健康稳定的运行状态,最终达到获取最大发电量的目的。

  检修维护策略优化。分析历年风速和限电数据,合理编制全年检修和技改时间计划,不限电地区安排在小风期,限电地区安排在限电严重月份;备品备件管理优化。做好备品备件的统计,分析使用情况,准确掌握常用备品需求,合理进行储备;负荷调度管理优化。积极与调度沟通,在电网调度负荷指令下,根据风电场设备特性,确定风机运行数量和风电场送出负荷,达到增发、抢发的目的;场用电管理优化。整合系统各类运行信息,结合电气运行方式特点,有针对性的根据年度、季度、月度不同工况,开展电气设备优化工作,不断提高电能传输效率,降低场用电率;技术的交流与传承。风电场一般地处偏远地区,人员流动大,要确保专业技术的交流与传承,保障运维水平。

  综上,任何提升思路的落地应用都必须经过科学严谨的验证,才能最终为风场创造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