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能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风能百科

风能百科

可持续|零碳产业园来袭福兮祸兮?

中国风能网2022-11-06风能百科青岛风能发电
2014国际风能大会,青岛风能发电,风能古代,可持续|零碳产业园来袭福兮祸兮?,2014国际风能大会,青岛风能发电,风能古代2022年可谓是零碳产业园元年,全国近10个省份出台了有关零碳产业园的政策文件。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需求越来越强

可持续|零碳产业园来袭福兮祸兮?

可持续|零碳产业园来袭福兮祸兮?,

  2014国际风能大会,青岛风能发电,风能 古代2022年可谓是零碳产业园元年,全国近10个省份出台了有关零碳产业园的政策文件。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国家也提出工业领域要加快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要求

  零碳产业园是在规划建设管理中融入“碳中和”理念,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通过产业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园区基本实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

  零碳园区是不是一桩好生意?由地方及企业的热情可见一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数十个省份出台了与之相关的政策文件,部分地区更有了试点落地。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发布的低碳零碳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022年零碳园区新能源消纳比例达到50%、三年内达到80%;江苏将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工业园区开展创建示范,首个零碳园区已在无锡落地;四川在8月刚确定了17家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名单,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

  张元表示零碳产业园具有四大特征。“首先,零碳产业园有零碳能源供给系统,风光储氢结合智能电网可以给园区提供零碳的能源,其次,是零碳的产业和科技,零碳产业园必须要去汇集规划生产零碳的产品,产品可以帮助社会减碳,并且要运用最新的零碳科技孵化它。第三,零碳产业园需要具备智能的基础设施,从物联网到智能的工厂、智能的交通、智能的建筑成为一个系统,成为一个体系,有一个智能的系统管理,做到系统的优化。第四,零碳产业园不仅要为园区制造零碳的产品,更要为地方区域去推动低碳的转型,产品可以为区域做到减排,并且培养绿色的人才梯队,给区域的低碳转型做服务。”

  也就是说,符合“国际零碳产业园标准”的零碳产业园将具备四大特征:构建零碳能源供给体系,推动零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智能物联管理内核,以及为区域创造低碳转型动能。

  新能源发电技术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等技术。据预测,随着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电成本的下降,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有潜力促进中国约50%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去碳化”,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最重要的技术。目前,包括新能源在内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仍然较低,预计到2035年,将提升至40%。

  根据《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及相关规划,风能、太阳能发电技术是“零碳”技术的发展重点。

  储能技术是支撑我国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抽水储能技术是发展最成熟、建设规模最大的蓄能方式;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已经初步进入商业化、规模化应用。根据“十四五”国家“储能与国家电网技术”重点专项,应用在可再生能源、智慧电网领域的新型储能技术将成为研发、应用重点。

  由于风、光等资源特性,新能源出力存在随机性和波动性,当新能源出力超过系统调节范围时,必须控制出力以保证系统动态平衡,就会产生弃风、弃光现象,而攻破这一难题是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能源互联网、综合能源系统、智能电网都是热点研究方向。由于智能电网依然遵循了传统电网的调度控制模式,而综合能源系统的本质是一种面向应用的综合系统,能源互联网或成为解决“新能源充分利用问题”的重要方向。

  能源互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电能为主体载体的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生态系统。遵循信息互联网原则,能源互联网可以若干个能源子网,所有的能源网络可以独自以自己的能源形式在各自的资源网络中实现能源传输与共享能源互联网的体系由下至上可以分为能源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在打造零碳园区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单位能耗强度、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影响这些因素的主体主要来自园区内建筑、工业和交通领域的用能需求。由于园区种类和功能多样,不同类型的园区用能特点各有不同,其零碳发展路径也会有所区别。

  上表总结了我国最常见的6种典型园区,通过分析园区特点和用能排放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零碳发展战略定位建议。

  在碳中和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的背景下,园区迈向零碳发展是园区提升竞争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零碳目标的指引下,涵盖规划、机制、商业模式、技术应用的综合解决方案是打造零碳园区的重要手段。这种全新的综合解决方案从方法论层面提供了创新解决思路,以系统化的方式解决园区的零碳需求。基于综合解决方案打造零碳园区,将会催生行业产生对技术、投资、人才的大量需求,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这一领域将激发新的发展机遇,开启零碳园区新赛道。